抓住“课堂革命”牛鼻子,全面深化“三教”改革
2019年4月4日,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,各地各职业院校要认真落实职教改革方案,加大教师、教材、教法“三教”改革力度。随后颁布的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更是明确提出了“三教”(教师、教材、教法)改革的任务。“三教”改革直指了高职教育的关键点、痛点和难点,非常重要,也非常必要,还十分紧要,是系统解决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,应该成为高职教育战线,特别是各高职院校必须“沉下心”去做的“实事”和“好事”。
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指出:“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,进一步深化改革,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,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。”总书记的这段讲话对我们当下进行的“三教”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“三教”改革是系统的改革工程,这项改革必须在育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和整体推进。思考高校育人,课堂无疑是最重要、关键的育人实践环节,它不仅是教书育人的“主战场”,也是“各项改革的最后一公里”,更是集中体现教师、教材、教法等质量和水平的“集中展示区”。如果抓住“课堂革命”这个牛鼻子,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师、教材、教法问题,在课堂革命中“赋能”教师、“升级”教材、“激活”教法,那一定可以把“三教”改革这个“好事”办好、“实事”干实。
“课堂革命”革什么?怎么才能拉动“三教”改革?关键是取决于我们能不能“在问题中把准改革脉搏,在解题中认识改革规律”。
一是落地课堂思政,回归“三教”改革育人初心。“三教”改革意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,也就是解决学生学会做人、做事问题。作为新时期的课堂其重要任务是推进课堂思政,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强化育人要求,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渗透思政教育,在课堂能力训练中融汇素质教育,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职业习惯养成,改革过去课堂“重教学、轻育人”的现象,实现“三教”改革“立德树人”初心。
二是转变课堂形态,坚持“三教”改革成果导向。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,是“生本教育思想”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。教师、教材、教法都是服务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撑,在改革过程中均需始终贯彻成果导向理念,在课堂革命中系统解决“谁来教?教什么?如何教?”的问题,改变“满堂灌”的课堂形态,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,以课堂形态转变牵引“三教”合力发挥,同向同行。
三是强化课堂实践特征,探索“三教”改革产教融合新突破。职业教育课堂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实践性,需要在真实或仿真生产环境中,让学生身临其境、体验式开展学习。具有实践性的职教课堂就会倒逼教材的项目化、案例化,也自然会倒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情境教学方法的普及,从而促进“三教”改革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突破。
四是推进“互联网+课堂”,促进“三教”改革现代化。“互联网+”时代,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课堂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泛在化方向发展,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,还大大促进了翻转课堂等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推广与普及。通过课堂信息化,不仅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,还不断催生新型信息化教材的产生,更能推进教学方法(手段)的现代化,由点及面促进“三教”改革现代化。
作者: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金卫东